誤區一:期權只是投機工具
錯!在國際市場上,期權是公認便捷、高效的風險管理工具,主要用于管理各類資產的價格風險。
從功能上來說,期權就是各類資產的保險。
從統計數據來看,全球期權市場上大部分投資者使用期權的主要目的都是對沖風險。
美國著名金融服務咨詢公司Tower Group,在2010年的調查結果顯示,79%的機構投資者將“避險”列為使用期權的主要原因;61%的機構投資者表示,使用期權是為了對沖風險,以規避投資組合價值下跌。
2012年香港交易所統計結果顯示,香港股指期權市場中58.9%的投資者,運用股指期權進行風險對沖。
舉例來說,假定投資者購買滬深300看跌期權,進行風險對沖。
如果滬深300指數下跌,看跌期權收益可以全部覆蓋其在現貨市場的虧損,達到對沖效果;如果滬深300指數上漲,看跌期權自動過期,但是現貨市場產生的收益不受影響。
因此,看跌期權使得投資者成功規避了市場下跌風險,同時也不放棄市場上漲所帶來的收益。
一個成熟有效的期權市場,應該建立在合理的投資者結構基礎之上。套保者、套利者、做市商和投機者,各自在市場中占據合理水平,共同維持市場均衡,發揮市場功能。
誤區二:90%的期權到期失效、沒有價值
錯!據統計,美國市場上只有10%的期權在到期時會行權,人們就想當然的認為90%的期權都沒有價值,因此產生了誤解。
從歷史數據看,有10%的期權會到期行權,30%的期權到期失效,而近60%的期權提前平倉。
期權時代注:相關閱讀《80%的期權到期就毫無價值了?》
到期失效和提前平倉的期權也發揮了其“保險”功能,并非“沒有價值”。人們在接觸期權之初,會產生期權除了到期行權,就是到期失效的錯誤認識,忽略了提前平倉是期權最主要的結束交易手段。
期權時代注:相關閱讀《期權行權和平倉有什么區別?》
市場總是瞬息萬變,期權投資者總是會隨時調整自己的交易策略,即便是使用期權作為“保險”的套保者,也會根據市場調整使用“保險”的數量。
這也是近60%的期權合約以平倉方式結束交易的原因所在。這些提前平倉結束交易的期權在存續期內為股票資產提供了保護,充分體現了自身作用,絕非“沒有價值”。
誠然,持有到期的期權中,仍有30%的合約到期失效,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期權“沒有價值”。
期權是股市的“保險”,它們為投資者規避風險的同時保留了盈利空間。美國國會曾在期權發展初期質疑,大量期權合約到期失效,不能發揮實際作用。
而期權業內專家以一個精彩的比喻打消了國會的顧慮:股市投資者購買期權就好似人們為房屋購買了火災保險,保險期內火災沒有發生,保險沒有賠付,能說保險沒有價值嗎?期權與保險一樣,是為投資活動提供一種安全保障。
誤區三:因為期權具有杠桿,所以期權是高風險產品
錯!雖然孤立地看,單獨使用期權的風險較高,但通過使用期權與其他資產進行組合,反而可以降低資產組合的整體風險。
例如,某投資者持有價值100萬的滬深300一籃子股票。如果既不愿意賣掉股票錯失上漲行情,又擔心股市下跌會帶來損失,則僅需要花費2萬元購買股指看跌期權,進行完全套保。
當股市大幅上漲時,單獨看買入的看跌期權,是完全失效,損失了100%。但對于股票與期權的資產組合整體而言,股票上漲帶來的收益很可能大大超過了期權上損失的2萬元,整體上處于盈利的狀態。
而當股市下跌時,看跌期權能夠確保了投資者能夠以持平的價格賣出股票,避免了巨大損失。
期權時代注:相關閱讀《期權的世界是彩色的:大漲、大跌、盤整,變盤...都能做!》
因此,期權雖然具有杠桿性,但投資者所承受的風險決定于其如何使用期權。
通過期權與其他資產的組合,不僅不會增加投資組合的杠桿水平,而且能夠有效降低投資者所承受的風險,這也正是期權產品風險管理功能的體現之一。
誤區四:我們無法戰勝做市商
錯!做市商是期權市場的流動性提供者和服務者,并不參與市場方向性交易。
期權產品因到期月份和行權價格的不同而合約數量眾多,這導致期權市場容易出現流動性不足或不平衡問題。
國際成熟市場大多引入做市商以提高期權市場流動性。如果做市商缺位,期權價格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就很難得到保障,投資者可能會面臨成交困難、交易成本過高等問題。
做市商的業務模式與普通投資者存在較大差異。做市商通過提供流動性服務,賺取期權的買賣價差。
做市商并不是交易的最終對手方,與普通投資者不存在方向性的對立。做市商同時為期權合約提供買入報價和賣出報價,使廣大投資者能快速達成交易,避免不必要的價格風險和等待成本。
總體來看,做市商為市場提供流動性服務,降低了期權的交易成本。
總而言之,做市商并不進行方向性投機,相反對于手上持有的期權合約,還需要不斷進行對沖交易,消除方向性風險。
因此,做市商業務帶來的收入,是對其提供流動性服務、承擔市場風險的合理補償。做市商和其他投資人一樣,都是期權市場參與者的一員,并沒有特殊的優勢。 |